数字化转型重在制度创新和环境优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发展,各部门各地区积极响应、迅速行动,纷纷结合自身实际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取得了积极进展,具备了良好基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升,已培育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150家,工业设备连接数量超过7900万台(套)。同时也要看到,我国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尚处于从试点培育到快速成长的过渡阶段,进一步转型的潜力和空间依然很大、任务依然艰巨,还面临着关键技术和产业基础薄弱、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大、工业物联网标准尚不健全、数据安全法规保障滞后等一系列突出问题,亟需通过政府、企业、社会等各方面协同发力加以解决。
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无论是智能化改造还是数字化转型,企业都是实施主体和主要力量。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企业、产业的竞争力和盈利能力。政府发挥作用的关键,就是要从克服和缓解企业转型面临的各种问题、困难和制约因素出发,尽可能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为企业赋能,增强其转型的能力、意愿和信心。
立足当前,实现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制度的不断创新完善和环境的不断优化,以下六个方面是最为重要的。
第一,进一步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机器设备数据、工业信息化数据和产业链数据,生产设备的数字化程度直接决定了生产数据采集能力。近年来,我国虽然在生产设备数字化和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等方面进展显著,但也存在一些短板,下一步要着眼于提升内外贯通能力,协同推进内网和外网建设。一方面,要进一步促进企业内部设备的技术改造。我国制造业门类众多、市场主体数量庞大、技术水平参差不齐,要想进入人机互联阶段,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的任务依然很重。为此,要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等手段,激励和支持企业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建设企业内网。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支持企业建设5G全连接工厂,持续增强企业外联能力与稳定性。
第四,支持培育数字化转型集成服务商。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绝大多数并不具备数字化转型的技术积累、人才队伍和集成解决能力,需要服务商对企业进行专业诊断,提供从规划设计、系统开发、建设部署到运营维护的一揽子服务。调研发现,目前,在企业数字化转型集成服务市场上,服务商服务能力和质量参差不齐,一些服务商的集成能力、智能化能力存在不足。为此,一方面,要通过政府采购等适当方式,激励集成服务商结合既往经验,梳理形成分行业、分区域、分类型的数字化转型方案及推进路径,形成经济适用的标准化模块,降低方案成本。另一方面,要鼓励和促进不同行业、专业领域的服务商,通过联合或合作等方式,形成综合服务能力,提供集成改造和整合方案,并支持其将各种制造经验数字化、模块化、通用化,赋能更多传统制造企业。
第五,完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政策。目前,我国制造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端设备、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材料等很多依赖进口,产业链供应链补齐尚需时日。破解关键共性技术难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久久为功、多措并举。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对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的支持政策,把支持的重点放在智能传感器、云化工业软件、云计算中心等关键技术领域,激发创新合力。另一方面,要加强产学研用的对接沟通,联合开发面向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等需求的系统和装备,用好用足相关财政支持政策,助力装备企业在实用迭代之中实现质量提升。
第六,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有关调研发现,当前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发展战略缺位、转型缺乏方向。近年来,受国际形势等影响,企业经营环境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数字化转型本质在于“转型”,未来愿景不明,转型方向不清,数字化的方向也难以确定,动力和能力自然就会不足。当前情况下,促进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不能就数字化论数字化,必须首先解决好企业发展环境、发展方向与发展信心问题。换句话说,除了要注重优化与数字化智能化直接相关的外部政策环境外,还要高度重视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的大环境,包括监管政策的进一步透明和稳定、营商环境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改革的加快推进等。只有这样,企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才能具有更坚实的基础,也才能取得更好和更可持续的效果。
来源:经济日报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视频号
-
官方小程序
-
官方抖音号
-
邮箱
wic@wicongress.org
-
大会官网
www.wicongress.org.cn
-
400热线
400-019-0516
-
咨询热线
022-836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