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能源结构调整和减碳效果逐步显现。然而,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一些制约因素,比如新能源各类设备种类杂、
工业互联网能够为新能源行业有效破解这些难题、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支撑。基于5G网络、IPv6、工业无线网络等技术的工业互联网能够快速打通原有的信息流,实现关键数据的汇集。同时,工业互联网采用工业数据管理分析、智能化应用等技术,可实现数据资源的挖掘和清洗。此外,工业互联网应用带来行业协同效益,帮助新能源行业实现能耗优化、智慧管理、生产协同、安全环保、资源分析等诸多典型的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最终帮助企业降低投资和设备运维成本,提高整体运行效率。
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加深对发展工业化与信息化的重大意义及内在规律的深刻把握,创新建设了能源数字服务平台——新能源云,这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服务支撑“双碳”目标的重要载体。在新能源云基础上加快构建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提高新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赋能全行业转型升级,是新能源云对国家、行业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做出的又一历史性重大贡献。
以新能源云为基础构建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
新能源云是以云资源和云服务应用为基础,汇集了各类新能源设备生产制造、运维状态等关键数据资源,是工业互联网在新能源行业应用的典型例证。建设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新能源行业智能化、协同化、云化发展。
国家和行业政策双轮驱动。国家电网公司发布首个央企“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创新建设新能源云,得到中央和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和支持。在政策支持的驱动下,构建以新能源云为基础的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具备较好的政策基础和推广优势。
搭建云端产业集群创造新契机。新能源云通过搭建云产业集群,实施全流程一站式线上服务,为新能源行业提供线上并网、项目在线办理、申请补贴确权等服务,消除了疫情突发对新能源行业的严重影响,特别是化解了一大批企业因疫情不能办理线下业务,导致补贴拖欠而面临的破产风险。立足后疫情时代,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依托电信运营商良好的基础网络优势,大力推动在新能源云平台基础上构建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有助于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抗风险能力,为全行业创造数字化发展的新契机提供稳定保障。
协同技术攻关推动平台建设。新能源云成功运用了人工智能、边缘计算、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工业互联网的关键技术,初步搭建了新能源云总体架构体系。例如,新能源云依托电网的枢纽作用,支持电力行业标准的新能源设备、传感器接入,降低设备接入和管理难度;在网络传输方面,按照电力行业安全规范要求,从设备接入、数据传输、网络安全等维度,构建云
顺势而为建设高质量
组建专业公司正当其时。近年来有实力的大型企业纷纷成立专业公司或者和其他主体合作,组建工业互联网公司。工业和信息化部今年4月发布的《工业互联网专项工作组2022年工作计划》明确,支持符合条件的工业互联网企业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并上市。国家电网公司应该发挥行业影响力,组建专业化公司建设运营管理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重点聚焦“平台型”建设,发挥能源电力数据资源优势、数据处理优势,既为行业提供数据接入、边缘节点部署、仿真建模分析、APP应用等服务,也要发挥“枢纽”作用,牵头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和标准体系,为行业整体上云、上平台提供解决方案。
建立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新能源在我国经济战略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明显。从“三北”的新能源资源到东南沿海的海上风电以及中部区域新能源核心装备材料研发制造等,产业链成熟完备。新能源云已经实现了国网经营区域全覆盖和省、市、县三级部署,将大大减少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示范区建设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通过构建“企业(新能源企业)﹢行业(新能源行业)﹢平台(新能源云、工业互联网平台)﹢区域(示范区)﹢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的逻辑链,有力促进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融合,培育地区数字化产业新业态。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加强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架构体系、组织机理及设备制造方法的基础研究;重视在复杂环境和动态任务情况下,国家级新能源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技术研究,如平台共性技术、基于高清遥感卫星图像和人工智能的新能源智能识别技术、新能源场站数字孪生技术、标识解析技术、标准化技术等;抓紧建设覆盖新能源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数据信息采集系统,应用传感技术对新能源和相关领域各类设备、系统、运营环境等要素信息进行实时高效采集,实现云端传输汇集,并保证在有限带宽网络环境下,数据信息传输的稳定和安全。
来源:人民邮电报
-
官方公众号
-
官方视频号
-
官方小程序
-
官方抖音号
-
邮箱
wic@wicongress.org
-
大会官网
www.wicongress.org.cn
-
400热线
400-019-0516
-
咨询热线
022-83608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