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人工智能专家今年签署的关于AI风险的第三份重要声明,与之前两份不同的是,新声明是对各国政府询问“要做什么”的回答。
《自然》25日发表的一篇论文,报道了一个具有类似“人类系统泛化能力”的神经网络,系统泛化能力是指学习新概念并将之与已有概念相结合的能力。研究结果挑战了一个已存在35年的观点,即神经网络不是人脑的可行模型,因为它们缺乏系统泛化的能力。团队使用的方法或能用于开发行为上更像人类的人工智能(AI)系统。
根据正在举行的2023年美国外科医生学会临床大会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美国西北大学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工具,用于估计新诊断的癌症患者长期生存的机会。
大模型训练中使用的文本包含个人信息和相关对话,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微妙的方式与语言的使用相关联,例如通过某些方言或短语与一个人的位置或人口统计数据产生联系。在测试中,GPT-4的准确率在85%到95%之间。
美国IBM公司最新推出了一款类脑芯片“北极”,其运行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图像识别算法的速度是同类商业芯片的22倍,能效是同类芯片的25倍。相关研究论文发表于10月19日出版的《科学》杂志。
人工智能是人类发展新领域。当前,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产生深远影响,给世界带来巨大机遇。
美国西北大学工程师开发了一种新型纳米电子设备,可以迄今最节能的方式执行准确的机器学习分类任务。该设备的能源使用效率比当前技术提高100倍,可实时处理大量数据并执行人工智能(AI)任务,而无需将数据传输到云端进行分析。研究成果10月12日发表在《自然·电子学》杂志上。
随着尖端人工智能系统变得更加强大和灵活,比较它们的能力越来越困难。由于基准变得不那么明确,用于评估大语言模型的“基于氛围”的方法在业界越来越普遍。
根据国外科技媒体 WinBuzzer 报道,微软于本月获批了一项 AI 客服专利,通过自然语言可以有效处理用户问题。
类脑智能研究又有新进展。10月9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受生物脑神经环路结构启发,该所研究人员提出了脑启发的人工智能神经环路自主演化模型。
现如今,生成式AI的探索和实施工作已经不可避免地同安全问题交织在一起。根据近期的一份数据报告,49%的企业领导者认为安全风险已经成为首要问题,38%的企业领导者则将因不了解如何使用GPT工具而引发的人为错误/人为数据泄露列为头号挑战。
大自然花了数十亿年时间才进化出第一个行走的物种,但人类开发的新算法却能将进化压缩到闪电般的速度,在短短数秒钟内成功设计出一个行走机器人。
开发ChatGPT的公司OpenAI正在探索制造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甚至已经评估了一个潜在的收购目标。与此同时,微软计划将在下个月的年度开发者大会上推出其首款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芯片。
今年以来,国内外科技企业竞相围绕大模型扩展商业版图。据统计,截至今年7月底,我国累计有130个大模型问世,其中,仅今年前7个月就有64个大模型发布。国产大模型进入高速发展期,加速千行百业的数字化与智能化转型。
机器人能成为人类平凡生活中的陪伴成员吗?英国《每日邮报》在近日的报道中指出,机器人能制造汽车、分拣包裹、管理仓库。
世界智能大会 WORLD INTELLIGENCE CONGRESS
津ICP备17008349号-3津公网安备 12010302002098号 官方声明